2024年05月23日
第05版:文化周口·聚焦 PDF版

磨盤街和磨盤山的來歷

王羨榮

磨盤街原來是周口市川匯區(qū)沙潁河北岸的一條街名。磨盤山是沙潁河南岸一個區(qū)域的代名,在新街北頭河堤上,是個裝卸貨物的碼頭。磨盤街和磨盤山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,市區(qū)的老人們有些已經(jīng)淡忘了,年輕人更不知道它的來歷。

上蔡縣收石建寨墻

要說磨盤街和磨盤山的來歷,必須從上蔡縣大量收石頭建寨墻談起。

清代康熙年間,河南省經(jīng)常發(fā)生干旱、水災和蟲災,豫東、豫南更為嚴重,斷炊者十有六七,民不聊生,又加上河南西部山區(qū)的土匪不斷前來打劫,豫東農(nóng)民苦不堪言??滴跏荒辏?672年),上蔡縣知縣朱承士為了保護城內工商業(yè)者和居民的安全,阻擋前去擾亂的土匪,決定重修破舊城墻,但是缺少資金,又想節(jié)省費用從中漁利,于是想出了一個壞主意。他命令師爺書寫告示,高價大量收購各種石頭,到處張貼,并限定一個月時間,過期不收。消息一傳十、十傳百,很快傳到豫西山區(qū)。農(nóng)民們聽到這一好消息紛紛上山采石,密縣、滎陽等地的石匠聞訊喜出望外。他們算了一下,縣衙給出的石頭收購價格比成品還高出幾倍,論斤賣石頭比賣制成的石器還賺錢。機會難得,石匠們遂將準備的石料,甚至將已鑿好的磨盤、石磙等裝上船,經(jīng)禹縣、許昌、尉氏、西華和商水,通過沙潁河和賈魯河運往周家口,下船再用車拉至上蔡縣,沿途運石的人成群結隊。

再說上蔡縣衙,知縣見頭批石頭已到尚不夠用,便又貼出告示,延長十來天再收石。運石人只能忍氣吞聲等著。然而,到了收石頭的時候,一過秤,人們都傻了臉,原來一百斤重的石磨竟壓不住秤盤星。這時,運石人才知上了當,想告狀,可對方是縣衙,不賣吧,還能再運幾百里送回去?只有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地賣了。有的等不上“長龍” 式的排隊,棄石而去,免不了痛罵幾句,發(fā)泄內心的憤怒。

再說那一隊隊、一船船將磨盤、石磙運到周家口的人,碰見了返回的上當受騙的老鄉(xiāng)們,聽到他們憤怒的介紹,氣得沒有一點辦法,索性將一塊塊磨盤、石磙零亂地棄在沙潁河兩岸河灘上。周家口附近的農(nóng)民紛紛到河灘上選擇磨盤,加工后使用。

淮陽通知修新路

明末至清代,周家口憑借沙河、潁河、賈魯河三條河的運輸便利、費用低廉,工商業(yè)發(fā)展迅速,市場繁榮。但是沒有一條像樣的路,連一條磚渣路也沒有,每逢下雨滿街是泥,如果遇到連陰天更是糟糕,泥濘越踩越深,鞋子經(jīng)常被吸進泥中,群眾很無奈。

昔日,周家口歸淮陽、商水兩縣分治,北岸歸淮陽,南岸歸商水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陳州知府聽到周家口老百姓要求修路,決定給老百姓辦件好事,責令周家口沙潁河北岸紳士們捐款,修筑北起鎮(zhèn)沖寺、南至河沿火神閣約半公里長的路面。紳士們不敢怠慢,趕快開會商量實施辦法。當時,沒有水泥,磚又不耐用,有人提出去西部山區(qū)運石鋪路,石頭堅固耐用,但是費用太高。有人靈機一動,想起了河灘的石磨盤,用它鋪路,既省錢又堅固耐用。于是,大家一拍即合,那些在河灘上沉睡了半個世紀的磨盤派上了用場。一個多月竣工后,整個街道都是大大小小的磨盤,頗有藝術性,下雨時不但沒有泥,還不用擔心滑倒,群眾非常滿意。后來,人們將這條街形象地稱為“磨盤街”。
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磨盤街經(jīng)過幾次整修開寬,先是磚渣路面,后改為柏油馬路,路面逐漸加高。

筆者兒童時代居住在沙潁河南岸的文化街、新街,曾多次去過北岸的磨盤街,在那里從未見過一塊石磨盤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每次修整路面時,也未發(fā)現(xiàn)石磨盤,這使我產(chǎn)生了懷疑,但是又聽許多老人介紹,過去那條街下面確實埋了許多石磨盤,經(jīng)過多次維修路面,石磨盤被越埋越深。筆者雖然懷疑,可又不得不信??上驳氖牵?015年夏,筆者從正在翻修的磨盤街經(jīng)過,在與德化街交叉口路西處,看見挖出了許多石磨盤,趕快下車細看。只見從路面下一米深處,被工人挖出來的整個或半個的石磨盤材料約百十片,有的完好無缺,有的是半成品,被挖的道路截面還露著許多磨盤。這就證實了當年的石匠們,為了賣高價將半成品運來賣的事實,也證明了磨盤街下面確實掩埋著磨盤。

趙提督為周修河堤

周口市境內無山,但是,周口市區(qū)有個磨盤山。它實際上不是山,是個碼頭,是一個區(qū)域的代名。

昔日,周口水系是個“十”字形河道。新街是一條與賈魯河相通的河流,年久淤塞,干旱時無水,汛期到來時,淹沒大片良田。嘉靖年間,王進士將此河填平,并建一土碼頭,因為是土堤,每到汛期,沙潁河、賈魯河水猛漲,仍從那里決口,淹沒商水、項城、沈丘等地,廣大農(nóng)民深受其害。18世紀初,清代趙提督將決口加固,重新修了河堤。

據(jù)清代商水縣志記載:趙提督原籍商水縣城關北趙莊。他的哥哥趙錦章,字襄云,精通五經(jīng)四書,聰明過人,忠厚能干,嘉慶八年(1803年)任福建將樂縣知縣,后提任山東東昌府知府,在職期間勤政愛民,大公無私,被群眾譽為“趙青天”。趙提督名叫趙龍章,字石泉,從小既習文又習武,且身材魁梧,有膽有識。嘉慶五年(1800年)科武舉,他任四川省順慶縣游擊總領,因緝獲匪首、保衛(wèi)國防屢建奇功,升任兩廣督標和臺灣提督,嘉慶皇帝賜封為趙大帥,降旨在商水縣城關北街路東為趙龍章營建帥府一座。

趙提督在臺灣任職期間,決心修筑新街北側常決口那段河堤,為周家口、商水、項城和沈丘等地農(nóng)民造福。他讓人先用松柏樹作木樁,打入沿岸地下,加固地基,又利用河灘遺棄的石磙打基礎,用青磚砌河堤,用河灘上遺棄的石磨盤砌成碼頭臺階,重建了一個堅固的新碼頭。為了一方安全,他在碼頭上筑起一個寨門,上方建了兩間供保衛(wèi)人員居住的門樓,面朝東方的門樓上雕刻“普濟門”三個大字。這個碼頭與河堤修好后,二百多年來洪水再大也不決口,群眾感激不盡。從遠處眺望,高高的普濟門下面是磨盤砌的臺階,像個小山,群眾便形象地起個名字叫“磨盤山”,相傳至今,它雖然不是街名,卻是代表一個區(qū)域的地名。

改革開放以來,由于治理了河道,汛期洪水不再泛濫成災,沙潁河水平穩(wěn),在磨盤山堤下的河灘邊,因為常年沖刷,露出許多原來修寨墻打入的木樁。

評詞里常說的“磨盤山”

從周家口磨盤山下來沿河向東,是個大河灘。這個河灘上非常熱鬧,有賣水餃、包子、餛飩、胡辣湯的,有賣洋煙、洋火、花生、瓜子、小雞糖的,還有說評詞、說相聲、玩洋片的,加上賣掃帚、桑杈、木锨、鏟子、鐮刀的,就更熱鬧了,人稱北京的“小天橋”。王朋、陳聚魁、孫寶玲等藝人經(jīng)常在這里說評詞,開始前要說一段“書帽” (即開場白),總是以“磨盤山” 為內容大做文章,吸引聽眾。繪聲繪色的評詞,哄得不了解內情的外地人來周辦事時,常常尋找“普濟寺”“磨盤山”,想要看個究竟。

不同評詞里的唱詞,事實是:船民為祈禱平安,于明代正德二年(1507年)在堤南側建了占地200平方米的“普濟寺”,寺內供奉著三尊白玉石菩薩像,作為保佑一方船民、市民免遭水患的精神寄托。寺中有一僧人,一口大鐘。僧人每日早、午、晚敲鐘三次,每次108響。鐘聲清悅洪亮,夜靜時可聞二三十里。正殿楹聯(lián)上有舉人杜耀德題寫的對聯(lián),文曰:靈毓?jié)}川潮 歷五十三參奧義 眾生普度;喚醒塵世夢 聽一百八杵鐘聲 大地同聞。

磨盤山碼頭下面就是沙潁河,擺渡者叫化德亮,向渡河人收取合理費用。他游泳技能高超,可在游泳時喝酒,一分鐘就能游到對岸。這個史話,常常作為老人們的趣談。

上世紀50年代,沙潁河多處建了大閘,火車、汽車暢通無阻,貨物大都采用陸地運輸,因此,“磨盤山”“大渡口”“齊埠口”等碼頭,都成為了周口的文化歷史。

2024-05-23 王羨榮 2 2 周口晚報 content_240332.html 1 磨盤街和磨盤山的來歷 /enpproperty-->